近期,蘇超、贛超等民間足球賽事熱度爆棚,成為體育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。這些賽事不僅比賽場場爆滿、一票難求,網絡上相關話題也頻頻登上熱搜,球員們奮力拚搏,精彩瞬間不斷,贛超更是出現了貝克漢姆式角球直接破門的高光時刻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國足在國際賽場上表現不佳,成績差強人意。
蘇超自開賽以來,場均觀眾人數持續破萬,端午小長假期間的第三輪較量,更是座無虛席,官方數據顯示,其第三輪場均觀賽人數逾1.5萬,甚至超過了同期中甲聯賽的數據,部分場次上座率直逼中超 。而贛超則憑借將地方文化與足球運動的完美融合,萬人齊唱《十送紅軍》的動人場麵傳遍全國,讓足球回歸了其作為一項群眾運動的本質。這些民間賽事沒有天價外援,沒有巨額轉播合同,卻憑借純粹的足球熱情和堅實的群眾基礎,贏得了廣大球迷的心。
再看國足,在世界杯預選賽等重要賽事中,屢屢錯失機會,成績不盡人意。國足五場關鍵戰,禁區內封堵射門僅0.8次;蘇超球員場均封堵5.7次,是國足的7倍。對比蘇超球員麵對爆射用臉封堵、鼻梁骨裂仍纏上繃帶繼續拚的熱血畫麵,國足球員吳曦低頭躲球的視頻被翻出,更引發球迷強烈不滿。此外,足協歸化外援投入巨大,卻效果不佳,中超部分場次觀眾不足千人,央視放棄轉播國足比賽,轉頭直播蘇超,讚助商也紛紛撤退,國足陷入前所未有的低穀。
蘇超、贛超等賽事的成功,絕非偶然。它們以“全民參與 + 城市榮譽”為理念,參賽球員大多來自各行各業,年齡跨度大,真正做到了讓足球走進大眾。賽事與地域文化緊密結合,各城市間的“德比”之戰充滿文化韻味和地域特色,讓比賽不僅是體育競技,更是城市文化展示。同時,低價策略降低觀賽門檻,出色的社群運營和線上互動把球迷拉回賽場,還帶動了當地文旅產業發展,蘇超舉辦三個月就創收380億,僅第九輪南京一場比賽就帶來245萬遊客、18.3億元消費。
中國足協領導下的職業聯賽和國家隊成績卻不盡人意。職業聯賽中假球、黑哨、欠薪等問題頻出,嚴重損害聯賽形象;國家隊成績不佳,讓球迷失望透頂。足協在管理決策上也頻頻引發爭議,如頻繁更換政策,對民間賽事管理的不合理介入等,引發多方抵製和批評。韓國媒體也曾斥責足協“唯利是圖”“長期無能”,過去五年超過20家職業球隊解散,國足戰績拉胯,假球、欠薪耗盡球迷信任。
在這樣的對比下,中國足協顯然需要深刻反思。為何擁有眾多資源和政策支持,卻無法打造出精彩的賽事和強大的國家隊?為何民間賽事能在低投入下取得巨大成功,而職業聯賽卻陷入困境?足協應當尊重足球發展規律,鼓勵各地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足球文化,支持俱樂部打造獨特文化標識,讓足球比賽成為社區文化生活重要部分。同時,要加強自身改革,提高管理水平,淨化聯賽環境,摒棄官僚作風,真正為中國足球發展服務。
蘇超、贛超等民間足球賽事的火爆,為中國足球發展指明了方向,那就是回歸足球本質,以群眾為基礎,以文化為紐帶,以市場為導向。中國足協隻有正視差距,積極改革,才能重新贏得球迷信任,帶領中國足球走向輝煌,否則,在民間賽事的高光下,足協的黯淡隻會愈發刺眼 。